
发布时间:2025-10-21 浏览量: 4703

第一章 水木晴光
1935年冬,清华园的雪像碎银般铺满青石板路。医学院实验室里,秦峰正用银针为受伤学生周明止血,他腰间听诊器外壳刻着《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篆文——这是父亲临终前从延安托人捎来的遗物,暗藏与李克农单线联系的密码本。隔壁文学院才女林英攥着《救国如医病》社论草稿跑过时,实验室窗户突然被流弹击穿,玻璃碎片划破秦峰左脸,鲜血滴在周明伤口上,形成诡异的血色梅花。
"同学!西操场有学生被流弹所伤!"林英的呼喊惊醒了沉思的秦峰。两人穿越风雪时,林英的围巾被树枝勾住,露出颈间翡翠吊坠——那是潘汉年赠予的微型发报机钥匙。他们用《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暗语确认身份,在工字厅后小亭交换了第一份密信:秦峰夹在《黄帝内经》中的72军布防图,林英藏在《清华周刊》夹层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名单。
夜幕降临时,秦峰在实验室发现林英遗落的钢笔——笔帽刻着《楚辞·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正是潘汉年规定的接头暗号。他取下笔帽,发现内壁用米粒大小的凸起刻着"星火计划"坐标。而林英在女生宿舍发现秦峰留下的听诊器,其银质外壳内侧竟刻着李克农的专用联络符号。两人虽未表露身份,但通过《论语》残卷传递的密信已铺开第一张情报网:秦峰以"反战医生"身份收集日军军备情报,林英以"救亡记者"名义联络清华同学会,收集日本帝国主义相关情报,共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基石。
1936年,九月的北平,阳光柔和而温暖,微风轻拂着清华园的银杏树梢,金黄色的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林英抱着一叠刚从图书馆借来的《大公报》合订本,步履轻盈地穿过二院长廊。她身着一袭藏青色的学生装,衣角在风中翻飞,若隐若现地露出里面月白色短衫的盘扣,那盘扣精致而素雅,与她的气质相得益彰。走到物理系实验室门口,林英停下了脚步。她透过那扇磨砂玻璃门,看到了实验室里的秦峰。他正专注地低头调试着显微镜,身上穿着一件洁白的大褂,领口处别着一支钢笔,钢笔帽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细碎的光芒,宛如点点繁星。
“秦师兄,借你的《病理学》我已经看完啦。”林英站在门前,右手轻轻叩响门板,声音清脆而柔和。她的左手则不自觉地摩挲着书脊上的烫金字迹,仿佛在感受这本书的温度和质感。
秦峰听到敲门声,缓缓转过身来。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眯起,形成一道温和的弧线。当他看到林英时,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个淡淡的微笑。
林英将手中的书递给秦峰,两人的手指在交接的瞬间不经意地触碰了一下。那一瞬间,仿佛有一道微弱的电流穿过他们的身体,让他们都不禁微微一缩。
窗外,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一片金黄的银杏叶恰好飘落下来,宛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轻盈地落在窗台的玻璃罐里。那个玻璃罐是他们上个月在未名湖畔散步时捡到的,里面盛着半罐清澈的水和几颗圆润的鹅卵石,是他们共同的小秘密。
这一年,林英已经读到了大三,她作为新闻系的才女,其名声早已在校园里广为流传。她所主编的《清华周刊》副刊,一直以针砭时弊、笔锋犀利而著称,犹如一把利刃,剖析着社会的种种问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冷酷无情的女子,在给秦峰的信中,却写满了细腻而柔软的心事。
秦峰比林英高一年级,是医学院的高材生。他平日里总是沉浸在实验室里,埋头于各种医学研究,但每个周六下午,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图书馆的三楼。那里,有林英固定的座位。
“下周西山有一个读书会,主题是《资本论》,你要不要一起去?”秦峰将一本书轻轻放进抽屉,指尖不经意间划过里面叠得整整齐齐的白色口罩。林英微笑着点了点头,她的发梢系着一个蓝色的布蝴蝶结,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听说这次读书会还有北平学联的人来参加呢,正好可以收集一些素材。”她的声音清脆而悦耳,仿佛春天里的黄鹂鸟。
突然,林英像是想起了什么,连忙从她的帆布包里掏出一个纸包,小心翼翼地递给秦峰,“这是我母亲亲自做的桂花糕,你熬夜做实验的时候可以垫垫肚子。”纸包散发出淡淡的桂花香,让人闻了就觉得心里暖暖的。
纸包被缓缓揭开,仿佛是一个神秘的宝盒被开启。刹那间,一股浓郁的甜香如同一股清泉,从纸包中喷涌而出,迅速弥漫在整个实验室里。这股香气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每个人的鼻尖,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秦峰的目光被这股甜香所吸引,他迫不及待地伸出手,从纸包中拿起一块糕点。糕点的表面呈现出淡淡的金黄色,微微散发着热气,仿佛还保留着刚刚出炉时的余温。秦峰将糕点放入口中,轻轻咀嚼着。糕点的口感异常柔软,入口即化,温热的感觉在舌尖散开,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体验。那清甜的味道,犹如春天里绽放的花朵,清新而芬芳,让人回味无穷。秦峰不禁感叹,这糕点的味道竟然比他去年在南京实习时吃到的还要好上几分。
站在一旁的林英,看着秦峰狼吞虎咽的样子,嘴角不由得泛起一丝微笑,煞是好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秦峰的身上,穿过他的发梢,在他的白大褂上投下了斑驳的光影。这一刻,秦峰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属于他一个人。
那时的他们,都天真地以为,这样的日子会如同未名湖的湖水一般,平静而安详地流淌下去。没有波澜,没有起伏,只有那份淡淡的甜蜜和温馨,一直陪伴着他们。
十一月的某一天,林英像往常一样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着教授讲解新闻摄影的相关知识。然而,就在她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而又密集的口号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让林英猛地回过神来,她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于是,她毫不犹豫地站起身来,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窗边,想要一探究竟。
当她终于来到窗边,向外望去时,眼前的景象让她震惊不已。只见无数的学生们正高举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横幅,迈着坚定的步伐从街道上走过。他们的声音如雷贯耳,响彻云霄,仿佛要将整个城市都唤醒。
寒风凛冽,吹得旗帜猎猎作响,但学生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
就在林英被这壮观的场景所震撼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悄然出现在她的身后。她转过头,发现秦峰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她的身旁,手里紧紧攥着一把解剖刀,刀上还残留着碘伏的味道。
秦峰的脸色有些凝重,他看着窗外的学生们,轻声说道:“我刚从协和医院回来,听说何梅停战协定签了。”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像重锤一样敲在林英的心上。
林英的指尖忽地泛起凉意。她忆起父亲于外交部的信函中所言,华北局势已岌岌可危。
当晚,林英在寝室撰稿,台灯下的绷带渗出丝丝血迹。秦峰忽地叩门,手中紧攥着一个铁皮盒:“这是我妈寄来的云南白药,比你的围巾更管用。”他凝视着她稿纸上“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字句,忽地言道:“日后若遇采访之险,可找我。”
当日午后,清华园的广播反复播送着学生自治会的号召,林英旋即冲入《清华周刊》编辑部,秦峰则随医学院的同窗前往校医院筹备急救物资。当林英在油印机前忙碌至深夜,秦峰捧着一碗热粥迈入,粥碗边缘尚粘着几粒米。
“喝口热的,别熬坏了身子。”秦峰的声音有些沙哑,仿佛被砂纸打磨过一般,透露出丝丝疲惫,但他的眼底却亮得惊人,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
林英缓缓地接过那碗热气腾腾的粥,温暖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仿佛能驱散冬日的严寒。她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秦峰白大褂上沾着的红药水痕迹上,那鲜艳的红色在白色的布料上显得格外刺眼。
林英心头一紧,她突然意识到,秦峰刚刚一定是在处理游行中受伤的学生。那些学生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正义,不惜冒着受伤的风险走上街头,而秦峰作为医生,自然责无旁贷地要去救治他们。
窗外的月光惨白,如银霜般洒在两人交握的手上,将那一瞬间的宁静凝固。他们都明白,这平静的校园岁月,或许真的要结束了。那些曾经的欢笑、争执和梦想,都将随着时间的洪流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有淡淡的回忆和无尽的感慨。
(作者墨岩,未完待续)
墨岩,四川成都人,四川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深耕散文、小说与诗歌创作,笔触兼具乡土温情与时代印记,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海外版、《星星诗刊》《上海文学》等权威报刊。代表作散文诗集《祈望鸟》、诗集《唐代百首经典古诗抒情》、小说集《星月集》广受认可,多篇作品入选《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等选本。曾获四川省作协系统先进个人、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文入围奖等多项荣誉,创作扎根生活,兼具文学性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