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苑谈天

小说连载 | 烽火恋歌:文化抗战中的永恒之约(第3章)

 发布时间:2025-10-23 浏览量: 3425

第3章 战地萍踪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硝烟弥漫的上海滩成为各方势力暗流涌动的战场。秦峰以国民政府72军随军军医的身份,借着运送医疗物资的掩护,悄然潜入四行仓库。这座孤悬租界边缘的堡垒,白天是伤兵的哀嚎场,夜晚则是情报的流转地。秦峰总在晨光未启时,借着检查伤员的名义,将自制的麻醉药悄悄注入重伤员体内,减轻他们的痛苦;而当夜幕降临,他便借着针灸包夹层的隐蔽,将刺探到的日军兵力部署、进攻路线等情报,用微缩胶卷小心封存,等待传递。

与此同时,林英剪短了长发,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加入《救亡日报》。在虹口区采访日本侨民撤离时,她借着拍摄难民照片的由头,将秦峰手绘的《战地急救图谱》藏入相机底片夹层。这幅图谱表面是详细的战地急救指南,实则暗藏玄机——在人体穴位图与药物配比表的间隙,用隐形药水标注着苏北新四军的活动路线与联络方式。

两人在苏州河两岸架起隐秘的双线:秦峰在闸北的废墟中建立地下医院,白天救治伤兵,夜晚则借着配药的掩护,将日军仓库位置、巡逻规律等情报,通过西药瓶标签的密码传递;林英则在虹桥路的别墅里,借着整理采访稿的名义,用发报机向延安发送密电,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决议、租界内爱国人士的名单等关键信息,化作一串串电码,划破夜空。他们的联络点设在圣玛利亚女校的后墙,每月初三的黄昏,两人总会借着散步的名义在此碰头。交换情报时,总能看到梧桐叶上用针刺出的《诗经》密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代表安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则预示危机。

1937年11月,日军逼近南翔,战局愈发危急。秦峰在救治伤兵时,发现日军竟使用了芥子毒气,许多士兵出现皮肤溃烂、呼吸困难的症状。他连夜翻阅医书,结合中医理论,将解毒方剂藏在《本草纲目》的夹层中,借着林英记者身份的便利,通过邮路送往重庆。而林英在采访难民潮时,意外获取汪伪政府"以华制华"的阴谋证据——一份详细规划如何利用汉奸控制上海经济命脉的文件。她将证据刻在铜钥匙上,借着72军运输队运送物资的机会,由秦峰亲手交给地下党,最终送往延安。

两人在战火中始终保持着平行战线,互不知晓对方的全部行动,却默契地配合着。直到1938年春,林英在《救亡日报》发表《淞沪血书》,以泣血的文字控诉日军的暴行时,秦峰正在武汉会战的前线,用听诊器改装怀表——这只怀表不仅刻着"任重道远"的篆章,表盘背面更暗藏李克农的紧急联络频率,成为他与延安联系的又一重要工具。

1938年春,武汉。林英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旗袍,踩着泥泞的道路赶往临时医院。雨水打湿了她的头发,贴在脸颊上,手里的相机包紧紧抱在怀里,里面装着刚拍完的战地照片。自从北平撤离后,她跟着记者团辗转多地,笔下的报道一次次激起国人的抗战士气,却再也没有秦峰的消息。

临时医院设在废弃的教堂里,十字架上蒙着厚厚的灰尘,却依然在昏暗的光线下透着庄严。林英刚进门,就听见熟悉的声音:“这个病人需要立刻手术,准备麻醉剂。” 她猛地抬头,看见秦峰正站在手术台前,白大褂上沾满了血污,镜片后的眼睛却依旧明亮。

“秦峰!” 林英失声喊出他的名字。秦峰转过头,愣了几秒,随即快步走过来,一把将她抱住。他的身上带着浓重的血腥味和消毒水味,却让林英感到无比安心。

“你怎么在这里?”秦峰的声音带着颤抖,手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我以为……”

“我来采访伤员。”林英从他怀里退出来,擦干眼泪,“你怎么样?伤好了吗?”

秦峰点头,指了指自己的后背:“早好了,就是留了道疤。”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个纸包,“这是我在徐州买的糖,你以前最爱吃。” 林英接过纸包,里面的水果糖已经化了一半,却甜得她眼眶发烫。

那天下午,林英在医院待了整整一下午。她看着秦峰给伤员做手术,看着他耐心地安慰哭泣的士兵,看着他累得靠在墙上就能睡着。有个断臂的小战士拉着林英的手说:“秦医生是活菩萨,昨天为了救我,熬了整整一夜。” 林英看着秦峰苍白的脸,心里既骄傲又心疼。

武汉会战进入胶着状态时,林英跟着夏衍去南翔采访。深夜抵达前线指挥部时,日军飞机正在轰炸,田汉在日记里写下“月儿红红如筛子,竟忘了是战时”的句子,林英却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样的文字:“防空洞里,一个伤兵用树枝在地上画清华园的地图,说等胜利了要去听梅贻琦校长的演讲。”

傍晚时分,日军的飞机突然空袭。警报声划破天空,林英跟着秦峰冲进防空洞。洞里挤满了伤员和医护人员,秦峰立刻检查伤员的情况,林英则拿出笔记本,记录下人们的对话。“别怕,有我在。”秦峰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林英抬头看着他,忽然笑了:“我不怕,只要跟你在一起。”

空袭结束后,他们回到医院,发现教堂的屋顶被炸毁了一角。秦峰立刻组织人手抢修,林英则拿起相机,拍下那些在废墟中忙碌的身影。月光升起来时,秦峰坐在废墟上,林英靠在他身边,两人都没有说话,却能感受到彼此的心跳。

“等抗战胜利了,”秦峰忽然开口,“我们就去江南,那里有最好的医学院,还有你喜欢的油纸伞。” 林英点头,将头埋进他的怀里,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柔得像北平的银杏叶。

(作者墨岩,未完待续)

墨岩,四川成都人,四川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深耕散文、小说与诗歌创作,笔触兼具乡土温情与时代印记,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海外版、《星星诗刊》《上海文学》等权威报刊。代表作散文诗集《祈望鸟》、诗集《唐代百首经典古诗抒情》、小说集《星月集》广受认可,多篇作品入选《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等选本。曾获四川省作协系统先进个人、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文入围奖等多项荣誉,创作扎根生活,兼具文学性与感染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