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苑谈天

经典名句(4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发布时间:2025-08-18 浏览量: 3572

开栏语: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本栏陆续刊发中华经典文化名句、名篇,以飨读者。

 

名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译文:

你问我何时归家,我归家的日期实在难以说定,此刻巴山的夜雨绵绵,雨水已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何时我们才能在西窗下共剪烛花,促膝长谈,那时我再向你细细诉说,今晚在巴山听着夜雨时,我是如何地思念着你。

诗解:

此名句出自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夜雨寄北》。诗题中的“寄北”通常理解为寄给远在北方(长安)的妻子或友人,表达诗人身处巴蜀(今四川一带)的羁旅愁思与深切怀想。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以平实的问答起笔,道出归期难定的无奈,并以眼前“巴山夜雨”的绵密景象和“秋池涨满”的视觉意象,渲染出浓重、寂寥的客愁氛围。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笔锋一转,由实入虚,展开对未来相聚情景的深情想象:期盼着有那么一天,能与思念的人在西窗下共剪烛花(古人剪去烛芯使烛光明亮,象征温馨长谈),在温暖的灯火中,把此刻在巴山夜雨里独听雨声、满怀思念的孤寂滋味,当作回忆的谈资娓娓道来。

这两句构思极为巧妙,它将对未来团聚的憧憬(“共剪西窗烛”)与对当下处境的回溯(“却话巴山夜雨时”)交织在一起,以想象中的未来欢聚来反衬此刻的孤寂,又用当下的孤寂作为未来欢聚时的谈资,形成时空的回环与情感的叠加,将深沉的思念、无奈的漂泊感以及对温暖团聚的无限渴望表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回味无穷。其中“剪烛西窗”更成为后世表达亲友(尤其夫妻)久别重逢、促膝谈心之乐的文化典故。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表达婉曲,是李商隐乃至整个唐代抒情短章中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深刻体现了中华诗词以简驭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