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5-08-01 浏览量: 3499

名句: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宋·杨万里《小池》
译文:
在一片宁静的角落,一汪清泉悄然流淌。泉眼无声无息,仿佛在珍惜每一滴水,让涓涓细流缓缓流淌,不舍得让它们匆匆而去。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水面上,树影斑驳,波光粼粼,显得格外柔和。水面上,阳光与树影交织,仿佛大自然在用光影作画,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在这清澈的水面上,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嫩角,宛如一个娇羞的少女,刚刚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这小小的荷叶尖角,虽然还未完全展开,却已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就在这时,一只轻盈的蜻蜓飞来,似乎被这新生命的气息所吸引,早早地停在了荷叶尖上。它静静地伫立着,仿佛在欣赏这初夏的美景,又像是在等待着荷叶的绽放,与它一同迎接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诗解:
《小池》创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五月初。创作于吉水县境内,题中的“小池”当指杨万里故居“父子侯第”正前方的大水塘。吉水本土学者杨巴金在校注《小池》时提到,湴塘村南面有南溪,村庄与南溪之间原有二十多口水塘,溪边、塘里处处种有莲藕,荷叶四处可见。据湴塘村老人口口相传,“父子侯第”(杨万里故居)西南五十米处的小水塘,即是《小池》的原创地。杨万里早年学习“江西诗派”,后用心于晚唐诗人,五十五岁时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小池》正是他“诚斋体”诗风的典型代表,语言通俗明畅,笔调清新自然。诗中描绘的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都是他在小池边亲眼所见,通过对这些微小景物的细腻观察,展现了初夏小池的生机与美丽。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两句诗,宛如一幅精工细描的工笔画,将初夏荷塘边最灵动的一刻永远定格。你看那 “小荷”,并非舒展如伞盖的成熟荷叶,也不是含苞待放的粉嫩花苞,只是刚从清澈的水面探出头来的那一点点新绿。“才露” 二字,像一声轻轻的惊叹,精准地捕捉到了荷叶挣脱水面束缚、初显身姿的那个瞬间,带着几分怯生生的试探,又藏着一股不容小觑的生长力量。而 “尖尖角” 的描绘更是妙到毫巅,那纤细、尖锐的形态,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绿玉簪,又似一支蓄势待发的小小绿箭,裹着水的滋润,带着泥的芬芳,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又充满生机的光泽,每一寸都透着初生的青涩与蓬勃。
更令人称奇的是 “早有蜻蜓立上头”。“早有” 二字,仿佛在诉说一个跨越了时光的约定,让人不禁猜想,这只蜻蜓是不是早就栖息在附近的水草上、芦苇间,眼巴巴地盼着这株小荷展露身姿?它没有等到荷叶舒展,没有等到荷花绽放,偏偏在这 “尖尖角” 刚露的时刻,便迫不及待地轻盈落下。那停驻的姿态,是那样的小心翼翼,仿佛生怕惊扰了这初生的美好,翅膀或许还带着飞行的微颤,却稳稳地、静静地立在那里,与小荷形成了一幅无比和谐的画面。
这两句诗里,藏着太多的韵味。有生命初萌的惊喜,小荷的 “尖尖角” 是生命破土而出的宣言,带着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有自然生灵的默契,蜻蜓与小荷的相遇,不早不晚,恰是最完美的时机,仿佛是大自然编排好的一场精彩剧目。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致的描摹,更像是对生命中那些初露锋芒、便遇知音的美好期盼,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