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5-07-25 浏览量: 3569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译文:
峨眉山头,一轮秋月如半璧玉盘悬挂在夜空;月亮的倒影,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波一同流淌。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乘船向三峡驶去;心中思念着你,却再也见不到,只能继续顺流而下,朝着渝州前行。
诗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当时26岁的李白离开蜀地(今四川),准备沿长江东下,前往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全诗以“月”为线索,串联起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等蜀地及周边地名,勾勒出诗人夜发清溪、顺流东下的行旅路线。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以凝练笔墨绘出秋夜山月映江的灵动画面,半轮秋月悬于山巅,月影随江波流淌,静中显动,暗含对故乡的眷恋。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则由景入情,写行旅匆匆中对“君”(友人或故乡)的思念,虽未直言不舍,却以“下渝州”的动态凸显情感的绵长。
全诗仅四句,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五个地名的巧妙嵌入毫无堆砌感,尽显李白诗歌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的特色。此时的李白正值青年,既有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也暗藏着对故乡蜀地的留恋。诗中以“月”为线索,将行旅的动态与思乡(或思念友人)的情感结合,既展现了他离蜀时的轻快心境,也流露了不舍之情,是他早期诗作中借景抒情的代表作。
(资料整理:钟坤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