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5-10-11 浏览量: 4115


文学院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资料图)
“‘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研究’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作为学术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加强学术交流与传播,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国内写本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今秋开学之际,在西华师范大学朝阳楼112教室内,一场思想交融的学术讲座,激荡出智慧的火花,文学院伏俊琏教授对学生殷切叮咛。
此次问需问计于学生的学术讲座,是文学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多年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出了“双协同”“双融通”卓越中文教师培养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破专业壁垒协同共建特色课程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如何践行多学科融合教育理念,实现育人模式的变革?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从2011年开始,尝试探索“双协同”“双融通”卓越中文教师培养模式,逐渐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新路子。
文学院院长李长生介绍,“双协同”即校内协同和校外协同,借助各方力量打造“共建课程”“共享资源”“共育师资”“共评质量”的育人生态;“双融通”是指培养“教书育人技能与学术科研能力融通”“中文核心素养与跨学科素养融通”的复合型人才。
在改革实践中,文学院与该校蜀道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共建了“蜀道”“红色影视鉴赏”“中国风雅文化导学”等特色课程。以“中国风雅文化导学”课程为例,它一改理论灌输的模式,让学生在艺术享受中接受熏陶。文学院2022级学生胡梦南说:“课程匠心独运,老师以‘文人与扇’‘文人与松’等专题串联知识,极具启发性,能让我们更深切地触摸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这些协同共建的特色课程打破了传统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多元知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李长生说。
沉浸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通过两周沉浸式见习活动,我学会了很多班级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对于今后从事教师工作很有帮助。”近日,文学院2022级学生金杨加入新文科中学语文卓越教师实验班后深有感触地说。
在文学院,一场关于教育模式的改革正在持续进行。新文科中学语文卓越教师实验班、新文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班的学生们告别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投入到“项目学习、任务驱动”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通过讲、写、练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西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理论是新文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班的校外导师之一,他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激发其学术敬畏感与内在热爱的重要途径。”
文学院张玉梅老师的“基础写作”课堂,从教室移至行署校区的运动场上展开。蓝天为幕,绿草作席,学生们在开阔的自然环境中朗诵自己准备的诗歌,并结合肢体语言与情景表演,将文字化为有形有声的艺术呈现。这种走出教室、融情于景的教学方式,进一步点燃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让写作成为一场可感、可演、可共享的生动实践。
文学院还通过文化墙、宣传栏、标志性建筑等元素,结合重走长征路、诗词大会、读书节、成语峰会等特色活动,打造“大语文”沉浸式及探究式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室,“生活处处是课堂”。
成果显著人才培养实现多个转变
2024年11月,在“川渝第三届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中,文学院学生杨子瑶、刘雨星分别获得初中语文组一等奖、高中语文组二等奖,这是教育改革的成果体现。“能够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与学院实施‘双协同’‘双融通’的培养模式密不可分,学院通过课程改革、技能培训、竞赛培育等多种方式,让我们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杨子瑶说。
经过15年的不懈探索,文学院在卓越中文教师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数据显示,自2015届起,本科生考研率逐年增长,2025年本科生考研、保研率达到34.5%;近10年来,学生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24项,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中获省级奖励30余项。本科人才培养实现了多个转变: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从单一“讲授式”课堂向“启发式”“探究式”课堂转变;从“期末一考定成绩”向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从“课程育人”单一途径向多方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转变等。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王迎丰表示,文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努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南充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