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游记中国·苍溪红军渡:8万红军强渡嘉陵江 拉开红四方面军长征序幕

 发布时间:2025-07-20 浏览量: 4629

19353月28日,红四方面军为粉碎蒋介石“川陕会剿”,策应中央红军,在四川省苍溪县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拉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序幕。由此,苍溪县也成为8万余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


雕塑《出发》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怀揣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对历史的探寻渴望,我踏入了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红军渡景区。这片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土地,宛如一座永不落幕的精神丰碑,静静矗立在时光长河中,等待着人们前来聆听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史诗。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英烈纪念碑

刚抵达景区,一座雄伟的红军渡江塑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它高高耸立在嘉陵江边,由紫铜板冷锻制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庄重而神圣的光芒。塑像高 9 米,长 13 米,生动地再现了红军渡江时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底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徐向前元帅题写的 “红军渡” 三个金色大字镶嵌其上,笔锋刚劲有力,仿佛凝聚着那段峥嵘岁月的磅礴力量。底座上,三名红军战士和两名赤卫队员的半身塑像栩栩如生,他们目光如炬,怒目圆睁,双唇紧闭,神情中透露出对敌人的无比愤慨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凝视着他们,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当年那波涛汹涌、江风呼啸、杀声震天的嘉陵江畔,看到英勇的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义无反顾地飞波逐浪、勇往直前。整个塑像气势恢宏,如脱弦之箭,似凌空飞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我内心涌起无限的震撼与敬意。


红军渡雕像

沿着景区的道路前行,我来到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占地 2500 平方米,由五个厅构成,宛如一座历史的宝库,珍藏着无数珍贵的革命记忆。踏入序厅,庄重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墙壁上的大幅浮雕和简洁有力的文字介绍,瞬间将我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


 
红军渡纪念馆


纪念馆英烈墙

随后,我走进主题馆,依次参观了长征前夕、激战嘉陵、挥师长征、苏区奉献、将帅风采等展厅。馆内陈列着红军时期珍贵的革命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工农红军革命文物展柜前,我驻足良久,仔细端详着那些陈旧却充满力量的物件布币、刀、红樱枪手榴弹……它们见证了红军在艰苦岁月中的经济支撑和武装斗争。还有那一些石刻标语,全面展示了红军的宣传工作和革命理念,这一些标语,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红军为了唤醒民众、传播革命火种所付出的努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枚 “红军印” 的复制件,它虽只是复制品,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枚原印曾见证了苍溪县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时刻,如今陈列于此,仿佛在向人们默默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还有那件国家一级文物 “钱衣裳”,它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1935 年冬,一位红军伤员在张权氏大妈家疗养,离开时悄悄将报酬藏于碗底,张大妈发现后想追还却已来不及,便将这些布币精心收藏,历经 14 个充满白色恐怖的春秋,巧妙地躲过敌人的搜查,最终在解放后完好无损地将其交给人民政府。这件 “钱衣裳”,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的生动见证,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那段岁月中军民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力量。


 
纪念馆收藏画作《强渡嘉陵江》局部


纪念馆红军渡江大刀文物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雕像


1996年,刘华清题写的“长征精神 千秋永存”


闻新雕龙网大美苍溪考察团合影

走出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历史深入了解的大门。带着这份澎湃的心情,我来到了功勋馆。踏入馆内,一座巨大的红军英烈纪念碑庄重地映入眼帘,黑底白字刻着密密麻麻的红军英烈名录,他们的名字按出生地所辖乡镇排列在石壁两面。在整个苏区时期,苍溪这片土地烽火连绵,山河尽染。当年全县仅有 28 万人口,却有 3 .2万余人毅然投身红军队伍,更有妇女、儿童约 10 万人加入志愿工作。在川陕第三次苏维埃政府大会上,苍溪被评为川陕苏区模范县。而在漫长而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有 25000 多名苍溪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 6000 多名。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新中国建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史诗般的壮歌。长征精神永垂不朽,也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砥砺奋进,顽强拼搏,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图文/高照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