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English
关于我们
首页

小米、华为、大疆海外叙事,品牌故事不等于产品说明书!

 
在MWC 2025上 ,小米全球首发的光学预研技术「小米模块光学系统」,将相机光学与手机算力深度整合。来源:社交媒体账号“Xiaomi”
 
 
>> 01 <<
科技品牌国际化浪潮中的叙事新使命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国际传播领域已成为各国企业竞相角逐的关键战场。对于中国科技品牌而言,其在海外市场的叙事表现,不仅关乎自身商业利益的得失,更深深嵌入国家整体国际形象构建与文化传播的宏大战略布局之中。科技,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已然成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彰显国家实力的关键要素。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展现硬实力的同时,也为品牌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导向。有效的科技品牌叙事,能够将冰冷的技术转化为富有温度与情感的故事,进而在全球消费者心中勾勒出清晰而积极的品牌形象,促进文化认同的形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科技传播,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战略任务。这一部署深刻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声、展示自我的决心。通过强化国际传播效能,将科技创新成果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中国科技品牌能够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貌的生动载体,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全球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与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1]。
从国际科技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苹果、谷歌等品牌凭借精妙的科技叙事,塑造了创新、开放且用户友好的品牌形象。它们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产品的卓越性能,更传递了对社会进步的积极贡献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从而巧妙地影响了国际消费者对其背后国家形象的认知。这凸显了叙事策略在品牌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为中国科技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范例。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号召下,故事化叙事成为中国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中国科技品牌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若能以全球视野进行叙事创新,深入挖掘科技素材背后的人文精神,定能在国际市场上打造出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通过优化叙事策略,中国科技品牌可在全球消费者心中构建起情感共鸣的桥梁,增强品牌信任,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商业成功与文化传播的双赢局面。
然而,当前中国科技品牌在海外叙事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尽管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和国际市场认可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另一方面,在叙事策略上,如何更好地平衡科技展示与文化传递,有效应对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复杂声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中国科技品牌海外叙事的这一复杂现状,致力于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根源,以期为全面理解中国科技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叙事处境提供清晰视角,为后续探索更为有效的海外发展策略提供有力依据与深刻洞见,助力中国科技品牌在海外市场逐步构建起强大且富有魅力的叙事体系,进而实现其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 02 <<
中国科技品牌国际叙事的多维度审视
 
(一)市场表现与品牌认同的失衡:数据背后的喜与忧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科技品牌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在技术创新上向国际市场展现了强劲的中国实力。在2024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科技品牌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充分体现了中国品牌在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华为以接近 1000 亿美元的销售额以及约 123 亿美元的盈利,展现出其在全球通信技术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中国高科技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的一面旗帜。京东集团首次跻身前 50 名,取代中国平安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民营品牌,这一成绩不仅是京东自身发展的重大突破,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整体崛起的有力证明,体现了中国科技品牌在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卓越能力。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者,其品牌价值增长 20%,达到 121 亿美元,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科技品牌在绿色能源技术和汽车制造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潮流。
这些数据和事实无不展示了中国科技品牌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品牌正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2]。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国际品牌价值评估领域,情况却有所不同。根据《2024年Brand Finance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报告显示,国际科技行业品牌价值占全球品牌价值500强的比重为17.12%,较2023年增长27.29%,科技行业已然成为国际范围内最具品牌价值创造能力的行业[3]。相比之下,中国上榜品牌在行业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数量最多的行业集中在银行、工程建筑、保险等领域,科技行业品牌相对较少。这意味着尽管中国科技品牌在技术创新和市场规模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和国际市场认可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国际科技品牌巨头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二)品牌叙事意识与实践的脱节:内容失衡与互动短板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品牌传播的生态。根据HubSpot和Brandwatch《2023年全球社交媒体趋势报告》,几乎四分之一(24%)的18-54岁的消费者已经优先通过社交媒体而不是搜索引擎搜索品牌。在“千禧一代”中,这一比例升至36%。

这一数据变化清晰地表明,社交媒体平台已逐渐成为国际范围内消费者获取品牌信息的重要甚至是主要渠道。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短小、动态的视频来了解新产品和服务,这使得视频尤其是短视频成为品牌传播的有效工具。在这种趋势下,社交媒体平台和视频表达方式已成为品牌进行国际传播的主推媒介。
2024年6月,参考智库与世研指数联合发布“中国企业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力指数”指数监测对象包括中国多个领域约100家企业,监测数据覆盖4个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脸书(Facebook)、X平台、照片墙(Instagram)以及领英(LinkedIn)[4]。
根据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海外传播力综合指数前十的品牌为大疆创新、华为、小米、泡泡玛特(POP Mart)、徐工集团、名爵汽车、小鹏、SHEIN、茅台、联想。其中,前三名大疆创新、华为、小米皆为科技品牌。本研究选择聚焦大疆创新、华为和小米这三个海外社媒影响力前三的中国科技品牌在 YouTube 官方账号(华为数据来源于账号“HuaweiMobile”)发布的短视频,对它们在海外社交媒体进行品牌科技形象建设与传播中采取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它们是否有效地将其传播影响力转化为品牌优势。
 
表1:三个品牌YouTube频道首页导航分类汇总

 

1.叙事内容的失衡:重产品轻品牌
品牌在 YouTube 频道首页的视频系列布局犹如品牌形象的一扇窗户,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品牌的第一印象。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他们主动搜索品牌信息后接触到的第一界面,因此其布局与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和吸引力至关重要。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首页视频系列的策划与呈现不仅映射了品牌科技叙事的战略导向,也反映了品牌在科技传播中的重点与取向。具体而言,视频系列的分类、主题选择以及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均能够向消费者传达品牌的核心价值、创新能力和市场定位,从而在消费者心智中构建起品牌的独特形象。
通过对三个品牌频道首页内容分类布局的详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显著的特点。在产品导向分类方面,各品牌都展现出了丰富的产品线和专业的产品展示能力。
小米的 “Xiaomi 14T Series” 和 “Redmi Pad Pro” 系列分类、华为的 “HUAWEI Pura 70 Series” 和 “HUAWEI WATCH GT 4” 系列分类,以及大疆特色的 “DJI Mavic 3 Pro” 和 “DJI Inspire 3” 系列分类,都细致地呈现了各自产品的特点和优势,方便用户快速定位感兴趣的产品,这无疑体现了品牌对产品展示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线的认知。
然而,在品牌叙事特色方面,各品牌的表现存在差异。小米和大疆在产品导向的分类之外,还尝试开发了具有一定品牌叙事特色的视频系列。小米推出的 “Xiaomi Master Class” 系列,以组织高级课程或讲座的形式,传授特定技能、分享行业知识或深入分析小米产品和创新。这一举措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增强了品牌的教育价值,也为消费者深入了解品牌技术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窗口。
同样,大疆的“Around The World With DJI Crea-tors” 系列视频通过展示全球范围内使用大疆设备进行创作和探索的创作者故事,有效地传达了其产品的应用多样性和激发创造力的能力。在这些视频中,观众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如何利用大疆的无人机拍摄出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记录独特的文化活动或实现创意的影视制作。这种叙事方式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大疆产品在各种场景下的出色表现,也强化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系,让用户感受到大疆品牌所倡导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这些特色视频系列在布局和显著程度上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小米的 “Xiaomi Master Class” 系列还是大疆的 “Around The World With DJI Creators” 系列,在首页的 10 个分类系列中都仅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未能得到品牌的显著突出。特色视频系列与众多其他产品系列视频一样,被随机地混杂分布在 YouTube 频道的首页之中,缺乏一个明确的叙事焦点。这种布局方式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在浏览首页时,难以迅速捕捉到这些特色视频所传达的品牌叙事信息,从而削弱了它们在塑造品牌形象方面的潜在影响力。
相较之下,华为的 YouTube 频道首页分类则主要集中在产品导向的分类上,几乎没有明显地体现出品牌叙事特色的视频系列。这一现象可能表明华为在其 YouTube 频道上的传播策略更侧重于直接的产品展示,希望通过清晰、简洁的产品分类让消费者能够快速找到所需信息。然而,从品牌叙事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通过叙事来构建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使得品牌在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方面相对较弱。
总体而言,通过对三个品牌YouTube首页内容分类的导向性分析(详见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尽管部分品牌尝试通过教育导向或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来输出品牌概念,这类内容并未成为品牌叙事的主导。
在叙事策略上,三个品牌普遍存在偏重“产品”展示而忽视“品牌”内涵的问题。这种现象表明,尽管品牌意识到了叙事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它们更多地将资源和注意力集中在直接的产品宣传上,而未能充分挖掘和传达品牌背后更深层次的故事和价值观。这种倾向可能会限制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因此,品牌需要重新审视其叙事策略,确保在强调产品特性的同时,也能有效地传递品牌的核心理念和文化价值,以实现更全面和均衡的品牌传播效果。
 
表2:三个品牌样本视频中事实性品牌主体叙事视频汇总
 
 
2.叙事效果局限:互动参与不足
在三个品牌中,YouTube 频道的订阅量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和受众基础。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的YouTube频道以605万的订阅人数位居订阅量第一,这一数字不仅展现了小米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受众基础,也反映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大疆创新则以347万订阅人数紧随其后,这一成就体现了其在无人机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创新能力。华为(HuaweiMobile)则有88.2万订阅者,虽然在订阅数量上不及其他两者,但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依然不容小觑。①②③
在对这三个品牌的官方YouTube频道中最受欢迎的10条视频进行科技叙事策略分析时,本研究选取了共30条视频作为样本。研究发现,在这些视频中,以品牌为叙事主体的事实性叙事占据了20条(详见表2),这一现象揭示了品牌在叙事内容上仍然较为依赖传统的品牌中心视角,主要通过展示品牌自身的实力、产品的功能和技术优势来吸引消费者。
中国科技品牌在对外科技叙事实践中,所采用的视频设计以事实性叙事为核心,这反映了它们依旧偏重于利用先进技术和产品性能来吸引海外消费者的叙事策略。然而,这些品牌的叙事方法并非局限于单一模式。在它们的叙事结构中,同样融合了感觉性和情感性叙事的元素,旨在通过更为丰富的叙事手法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
小米的“Mi MIX Alpha: Surround Display 5G Co-ncept Smartphone”视频通过描绘深海探险的场景,传递了品牌对创新和探索的执着追求。而“MATTERS | Xiaomi 13T Series | Masterpiece in sight”视频则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强调了产品在记录温馨情感时刻的能力,凸显了产品先进5G技术背后开拓创新的理念。
尽管品牌继续作为内容生产的主要力量,但品牌也在尝试将叙事方式从单向的广告宣传转变为更具互动性和帮助性的内容。特别是三个品牌均在视频中融入了旨在“建立关系”的“帮助式”叙事策略,以此影响消费者的认知。
例如,华为的“HUAWEI TruSense System - Entering the Health Lab”视频展示了其最新的健康监测系统——玄玑感知系统——对用户产生的实际体验效果,这不仅代表了华为在运动健康监测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体现了品牌通过技术深入介入消费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优化生活质量的“帮助式”叙事策略。
然而,从效果层面来看,品牌叙事的互动参与度存在不足。在分析三个品牌YouTube频道的互动参与度时,我们发现品牌叙事的实践存在显著的问题。尽管品牌试图通过“帮助式”叙事策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如华为的“HUAWEI TruSense System”视频,但实际上,视频评论区的互动却呈现出单向沟通的特点。消费者在评论区提出的问题和对产品的关切,往往没有得到品牌的及时和有效回应,这限制了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更深层次互动和沟通的可能性。
此外,品牌在视频中试图传达的情感和价值主张,并没有在消费者中产生预期的共鸣。这表明品牌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存在误解,对于目标市场的文化敏感性和消费者情感需求的把握不足。例如,华为的热门视频之一,尽管拥有732万的播放量,却仅有10条评论,这一数据反差凸显了品牌在激发观众参与度方面的不足。
总体来看,品牌在YouTube频道上的叙事策略尚未能有效地转化为与消费者之间的实际互动,品牌叙事的互动参与度存在明显不足。品牌需要进一步挖掘社交媒体的互动性,设计更加具有参与性和互动可能的内容。品牌不应再仅仅是单向的内容输出者或广告宣传者,而应在内容创作时更加关注观众的反馈,融合在地文化形成有效的跨文化融合的有效执行,鼓励双向对话,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小米与华为官方视频评论区截图
 
 
(三)品牌叙事中的文化认同困境:根源与影响

中国科技品牌在海外市场正面临污名化风险胁。在2023年举办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与国家形象研讨会”上,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辛斌表示:“国际话语权的根基在于物质基础和综合国力。所谓的信息自由流通实质上是一种单向的信息流动,这加剧了国际秩序中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在当前‘西方强、东方弱’的国际话语体系中,我国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形象常常被西方媒体曲解甚至妖魔化”[5]。这不仅是因为硬实力展示不足,更是因为缺乏能够跨越文化隔阂、引起共鸣的品牌形象。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科技品牌在将中华文化和传统智慧融入其品牌叙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21年华为通过与中国长城学会的合作,举办了“万里坚守,万物互联”的主题活动,将科技产品与长城文化相结合,不仅展示了公司的科技实力,还引起了对长城文化的关注和传播。另外,华为在2022年推出的MatePad Pro平板电脑,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颜色分类艺术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华为发布的《取色古今,共绘山海》视频[6],通过与画师张浩、叶露盈、莲羊合作,使用MatePad Pro从河南博物院的千年文物中提取颜色,绘制《山海经》中的神话生物,实现了古代色彩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传递了中国式审美的浪漫与诗意。
然而,这些在国内市场取得良好反响的文化叙事举措,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却未能收获预期的效果。相关信息传播有限,声量微弱,导致中国科技品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远未达到理想水平。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中国科技品牌在国际叙事构建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在文化融合层面,品牌叙事大多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内涵,无法有效利用丰富的文化原型来充实全球叙事框架。许多品牌只是简单地将文化元素作为一种点缀,而未深入探寻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与精神内核,使得品牌叙事缺乏深度和厚度。另一方面,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品牌较少主动出击打破文化壁垒,缺乏将中国传统文化原型与国际受众价值观及期待进行有机融合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行动。这种文化隔阂的存在,严重限制了品牌故事在全球范围内的共鸣力和影响力,导致其文化传播效能大打折扣,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科技品牌若要在国际市场中真正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与文化传播的突破,必须深刻认识到文化认同困境的根源所在,在叙事策略中给予文化元素整合以更高的重视程度,通过创新手段创造性地转化和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积极探索更为深入、有效的国际叙事文化创新路径。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科技产品的全球推广,更重要的是能够塑造一个富有责任感、具有文化魅力的科技品牌形象,从而与全球消费者建立起积极正向的情感共鸣,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文化与品牌高地。
 
①https://www.youtube.com/@DJI
② https://www.youtube.com/@xiaomi
③https://www.youtube.com/@HuaweiMobile
 
作者简介
于婷婷 覃滢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参考资料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J]. 党建,2022, (11): 4 - 28.
[2]Fortune China. 2024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 [EB/OL]. (2024 - 08 - 05)[2024 - 11 - 20]. https://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24 - 08/05/content_456697.htm.
[3]Brand Finance. 中国 500 2024|The Annual Brand Value Ranking|Brandirectory [EB/OL].Retrieved November 20, 2024, from https://brandirectory.com/rankings/china/.
[4]世研指数。中国品牌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力指数(2023 年 6 月号)[EB/OL]. 世研指数官方网站. https://www.crcindex.com/index/corporation/273.html.
[5]邹莉,俞洪亮.以文化传播为媒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与国家形象” 研讨会综述 [J]. 对外传播,2024, (4): 65 - 67.
[6]人民网.用科技讲述中国故事 华为上线《取色古今,共绘山海》视频 [EB/OL]. (2022 - 12 - 16)[2024 - 11 - 20].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2/1216/c1004 - 32588584.html.
 

来源:国际品牌观察

 

 

首页    行业    品牌故事    品牌故事列表右    小米、华为、大疆海外叙事,品牌故事不等于产品说明书!

本文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官方网络媒体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传递资讯,图片和文字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络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修正、删除。

浏览量 :0

创建时间:2025-03-25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