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English
关于我们
首页

历史B面丨李清照的酒:杯盏中的半生词话

易安居士小像

宋代的酒,李清照的诗。

我们今天也可以这么讲,李清照的酒,宋代的诗。能把酒喝成诗的女人,李易安算第一人了。

宋代酒文化盛行,从汴京酒肆到江南雅集,酒是文人不可或缺的伴侣。但翻开《全宋词》,女性饮酒的记载却寥若晨星。李清照的酒杯,因此成为一道惊世骇俗的裂痕——她以女子之身,将醉意写入词章,让悠远的酒香浸润了整整一部宋词史。

和林青霞的东方不败有一拼

一、酒中岁月:从烂漫到沧桑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饮酒的起点。彼时的酒,是春日溪亭的放纵:“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彼时二八年华,纯真浪漫。

细审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她十六岁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作。

没有礼教审视,没有世事负累,醉眼所见尽是藕花鸥鹭。这种醉,近乎《牡丹亭》中杜丽娘“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本真。宋代朱弁《风月堂诗话》评其词“姿态百出”,恰如少女饮酒时的无拘无束。

相思成酿,寂寞如酒。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之后,酒成了她对抗时空的武器。重阳佳节,她独对黄花饮尽冷酒,写下“东篱把酒黄昏后,人比黄花瘦”。此处“把酒”动作极妙:既非豪饮,亦非浅酌,而是握杯凝望的静默。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感慨:“此语若非女子,安能道此?”正是性别赋予其醉态独特的凄美。

乱世浮沉,淡酒断肠。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易安44岁,“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朝廷崩溃,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死于江宁,南下奔丧。

南渡后的酒杯,盛满家国血泪。《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已非消愁之物,而是乱世飘零的见证。此时她饮的或是江南黄酒,但词中只称“淡酒”——淡的不是酒精度数,而是人生况味。南宋遗民刘辰翁曾效仿此词数十首,却无人能及那份“酒入愁肠,化作沧桑泪”的沉重。

 

 

二、醉里乾坤:酒作为女性宣言

宋代程朱理学渐兴,女性需遵“端庄柔顺”之德。李清照却公然写“浓睡不消残酒”,晨起犹带宿醉,这在《朱子家训》中堪称“妇行有亏”。但她以词为盾,将饮酒塑造成文人雅趣而非失德之举。清人沈曾植惊叹:“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

男性饮酒常伴红袖添香,如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李清照的酒始终独属自我。她首创“病酒”意象(“新来瘦,非干病酒”),将女性身体感受纳入文学表达。这种私人化的饮酒叙事,比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具性别突破意义。

酒在其词中渐成哲学意象:《念奴娇》中“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喻示创作如同醉酒,需在清醒与迷狂间游走;《鹧鸪天》中“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则借酒解构功名执念。这种思考深度,令陆游“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的悼亡酒词相形见绌。

三、余韵:酒香浸润的诗酒遗风

李清照之后,女性书写饮酒再无顾忌。

朱淑真“把酒送春春不语”,张玉娘“独酌谣,哀哀孤凤凰”,皆可见易安遗风。

当代叶嘉莹指出:“李清照以酒破壁,让女性文学从闺怨走向生命意识的觉醒。”

杯盏中的词魂,终究冲破了时空的囚笼。

 

 

信息来源:李日白公众号

 

首页    酒业    诗酒趁年华    诗酒趁年华列表右    历史B面丨李清照的酒:杯盏中的半生词话

本文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官方网络媒体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传递资讯,图片和文字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络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修正、删除。

浏览量 :0

创建时间:2025-03-25 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