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English
关于我们
首页

从泸州到西安,是一杯1573的距离!

2021年6月28日,泸州至西安高铁开通,5个小时,自泸州至西安,您便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西北美食,肉夹馍、biángbiáng()面、羊肉泡馍,可以饱览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也可以去到临潼看秦兵马俑,面对整装束发的兵马俑士兵发号施令:立正,稍息!

△ 兵马俑

 

△ 镶金兽首玛瑙酒杯(陕西历史博物馆)

 

△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

 

当然,同样的5个小时车程,西安的朋友也可以来到酒城泸州,一睹1573国宝窖池群的神秘,近距离参观国窖1573美酒是如何酿造出来的,亲身体验乾坤酒堡美酒DIY勾调的神奇,走进7公里天然藏酒洞——纯阳洞,以纯阳之樽,与长江对饮,也学学当年吕洞宾“但愿长江化美酒,一个波浪喝一口”的豪迈,但我保证您走不了500米,就已经醉倒在洞口了……

 

是啊,今日的5个小时车程,是我国高铁发展史上的一小步,也只是我国4.2万公里高铁里程中的一小段,却承载了三秦大地与巴蜀地区三千年来的贸易发展史,是关中与巴蜀贸易历史进程中的一大步。

 

成书于东晋时期,著名史学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记载了古代西南地区的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刻石之盟》:“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盟约中的“夷”,就是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提到的在川南僰道区域散居的“西南夷”部落,也就是今天的泸州等川南地区。

△ (《华阳国志》原引文图)

盟约中称:秦人侵犯了夷人(即今天的泸州一带少数民族)的利益,则赔付黄龙(玉)一双;若夷人侵犯了秦人的利益,则赔付清酒一钟就行了。可见,当时泸州酿造的清酒不仅非常有名,还非常昂贵,可以直接与黄龙玉等值交换。当然,从这条有趣的《盟约》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当时的泸州就已经开启了“以酒外交”的历史了——没有任何民族矛盾不是可以通过一场酒(或一钟酒)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场!

 

再联想到《诗经·大雅·韩奕》里的记载:“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想来,几千年来,巴人都在为八百里秦川里的老百姓提供着高品质的“清酒”啊!

△ (《诗经》原引文图)

不仅如此,1000余年后,大诗人杜牧过华清宫时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荔枝从哪里来?川南泸州,以合江最为有名。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明皇时‘一骑红尘妃子笑’者,谓泸戎产也。”“泸”,即今日的泸州,“戎”即戎州,今日的宜宾。

 

当时运送荔枝时,按清人汪灏等撰《广群芳谱》的说法,是在竹林选取大楠竹,在楠竹上开一个洞,把荔枝放进竹节中,用竹笋壳沾泥封固洞口,借助竹的生气滋润荔枝,使之保鲜。由驿骑沿川陕古道,沿途换马换人,但运输不停歇,日夜兼程送到长安。这样,才足可以保持荔枝的新鲜,而坊间多言当年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于广东岭南一带,则谬矣,大概是受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误导吧。

 

△ 古蜀道示意图

△ 荔枝古道今图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写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对于保鲜要求如此之高的荔枝而言,今日自西安到岭南广州,近2000公里的交通距离就是其最大的障碍了。

 

当然,荔枝的故事除了曾经令洛阳纸贵的左思在《蜀都赋》中写道“旁挺龙目,侧生荔枝”,以及杜甫在品尝过泸州的荔枝后写有“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诗句外,还有续集——

 

公元893年,晚唐大诗人郑谷自长安一路辗转来到泸州,拜访看望他的老师柳玭,写下了“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这里的“荔枝春”指的是用荔枝酿成的酒了,这说明当时的泸州:一是荔枝丰收,吃不完的荔枝用来酿酒,二是庄园酿酒业兴起,果酒酿造已经走寻常百姓家正如后世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写的“唐代蜀中仕子莫不酤酒”。而这位时任泸州刺史的柳玭是谁呢?他是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柳公绰之孙,大书法家柳公权之侄孙。

 

“新摘的荔枝酿成酒一段,醉翁洞里藏三年,候他携诗三百卷,求得功名衣锦还……酒一盏,杯酒醉红颜,一片相思江水传,却传不到长安……”

 

 

唐时长安的荔枝与荔枝春酒,泸州人算是给管饱了。当然,这里面还有爱情,除了《长恨歌》外,后世才女唐七公子的这首《荔枝春》凄婉而哀伤,不知《长安三万里》里的李白,是否还记得那川江畔苦苦等待的酿造荔枝春酒的女子:

 

 

回忆里江阳的月光很婉转,

燕子的呢喃,

三月里花轿抬过蜀道难,

听说她已有良人相伴,

他醉倒在梨花风凉的夜晚。

 

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武举人舒承宗自陕西略阳卸甲归田,回到家乡泸州,采集泸州长江边五渡溪窖泥,筑建泥窖酿酒。或许,舒承宗当时也只是认为,这长江边历经江水反复冲刷的窖泥,粘软细腻,保水性能好,且可就地取材,是很好的建造酿造窖池的材料。

 

然而,他这一大胆“创新”,却不经意间,开启了人类首次利用土壤微生物(己酸菌、梭菌等)酿酒的历史,西方直到1868年,才发现土壤中的己酸菌可生成己酸。同时,舒承宗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整套“泥窖生香、续糟发酵”的酿造技艺,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标准。更值得欣慰的是,当年由舒公建造的酿酒窖池,历经450年风雨,虽几易作坊主人,却从未间断酿造。1996年,以其独有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珍贵的“活文物”属性,入选行业首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也或许是为了纪念舒承宗的这一创举,今天,从西安开到泸州的高铁,编号为G1573号。

 

△ G1573高铁(图源:网络)

 

2000余年前,巴人为秦人送去珍贵的清酒,秦夷和盟,清酒当功不可没;1000余前,800里外的泸州,经荔枝道、子午道百里加急,实现了杨贵妃的“荔枝自由”,当然,也维稳了唐明皇的爱情;450年来,自陕西回泸的国窖始祖舒承宗,开建的1573国宝窖池,今天,一直在满足着关中大地上的老百姓“饮酒自由”。自由奔放,豪迈热情的关中人民,也许不知道,一直在默默地享用着来自泸州的贡品啊。

 

2017年7月19日,国窖峰会在西安召开,笔者填了一首《菩萨蛮》:

 

劝君今夜须沉醉,

莫负长安一片情。

每饮杯常满,宾主尽颜欢。

一敬主人心,二敬凯歌还。

功成更奋蹄,国酒路漫漫!

 

是啊,莫负长安一片情,也莫负酒城一片心,让我们乘坐这趟G1573号高铁,到达酒城泸州,共同举起这杯国窖1573美酒,祝愿生活美好,祖国富强,祝愿两地情谊地久天长。

 

END
 
泸州老窖企业文化中心出品
 
 
 

 

首页    酒业    美酒探源    美酒探源置顶    从泸州到西安,是一杯1573的距离!

本文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官方网络媒体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传递资讯,图片和文字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络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修正、删除。

浏览量 :0

创建时间:2025-03-21 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