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父母离世后不通知亲友?年轻人的 “极简” 治丧引争议

 发布时间:2025-08-13 浏览量: 3846

“现在的年轻人啊,真是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周五下午的茶水间里,行政部的刘姐把刚泡好的枸杞水重重放在桌上,保温杯盖没拧紧,几滴褐色的水渍溅在桌面上,像一个个突兀的感叹号。

正在冲咖啡的同事们闻声都停下了动作——平时乐呵呵的刘姐,很少这样动气。

“是我远房表妹家的儿子,” 刘姐拉开椅子坐下,声音还带着明显的激动,“他爸上个月走了,你们猜怎么着?这孩子居然没跟任何亲戚打招呼!直接就送去火化,悄无声息地把后事办了!”
市场部的小张刚抿了口咖啡,闻言差点没呛着:“真的假的?连亲叔叔、姑姑都没说?”
“可不是嘛!” 刘姐一拍大腿,“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全被蒙在鼓里。还是上礼拜他爸的老同事去家里拜访,才发现人已经没了半个月!”
原本准备午休的同事们都围了过来。
财务室的王姐推了推眼镜:“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吧?老人操劳一辈子,临了连个送别的仪式都没有,做儿子的怎么能这么狠心?”
她想起去年自己公公过世时,光是挨家挨户打电话通知亲戚就花了一天,“办丧事不光是给逝者留体面,也是让活着的人有个寄托哀思的地方。”
“我表妹气得直哭,说这孩子白养了,” 刘姐叹了口气,“结果那孩子还振振有词,说什么‘我爸生前最讨厌麻烦别人’‘搞那些仪式没用’,这叫什么话?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都丢了!”
运营部的小李默默听着,忽然开口:“刘姐,我倒是能理解一点。我表哥去年送走他爸的时候,也没大办丧事。” 
这话一出,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小李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表叔生前就跟我表哥说过,等他走了千万别通知太多人,安安静静的就好。他说‘生前处得好才叫真感情,死后哭哭啼啼都是做给别人看的’。”

王姐立刻反驳:“那怎么一样?就算不大办,最亲近的亲戚总得通知吧?这是基本的人情世故啊!” 

她算起账来,“我们老家办丧事,光是酒席就得准备几十桌,还有乐队、花圈、孝服这些,哪样都不能少。亲戚们不来捧场,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可现在办场丧事多贵啊,” 刚入职的实习生小陈小声说,“我老家那边,稍微像样点的葬礼就得花十几万,有的人家为了撑场面,甚至要借钱办丧事。我邻居家就是,老父亲走了,俩儿子为了办丧事的排场吵架,到现在都没和好。”

茶水间的议论渐渐分成两派。有人觉得年轻人不懂规矩,丢了传统;有人却觉得现在的葬礼早就变了味。

刘姐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不是钱的事,是心意的事!亲戚们来送最后一程,是情分;做儿女的通知一声,是本分。连本分都不讲,还谈什么孝心?”

这场争论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公司里悄悄传开。下午开会前的间隙,办公室里几位同事正低声闲聊。

技术部的老张呷了口茶,忽然提起自己远房侄子的事:“那孩子办事倒是周全,他妈妈走的当天,就先给舅舅打了电话。舅舅连夜赶过来,红着眼圈问他有啥要帮忙的,说姐姐一辈子不容易,后事得办得体面些。可孩子却红着眼圈说,妈生前留了话,想安安静静走。”

“舅舅没不乐意?” 有人追问。

老张笑了笑,继续说道:“一开始舅舅确实犯嘀咕,觉得姐弟一场,怎么能悄无声息的。后来孩子把妈妈的日记拿出来,老人家在里面写得明明白白:‘我这辈子节俭惯了,不爱麻烦人,更怕亲戚们为礼金、排场背地里议论。但你舅舅不一样,他是我亲兄弟,你得先告诉他——不用他操心排场,就告诉他我走得踏实,让他别太难过。生前该聚的聚了,该疼的疼了,死后安安静静的,比啥都强。’舅舅看完日记,握着孩子的手叹了口气:‘你妈这性子,一辈子都替别人着想。听她的,咱们安安静静送她最后一程。’”

办公室里安静了片刻。王姐若有所思:“话是这么说,可亲戚们不知情,心里总会不舒服。毕竟逝者不光是父母,还是别人的兄弟姐妹、长辈晚辈啊。”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逝者自己的意愿,” 小李说,“如果老人明确说了想从简,做儿女的尊重他,也没什么不对。怕就怕借着‘不麻烦’的名义,其实是不想尽孝。” 

这话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毕竟现实中,确实有儿女在老人在世时不闻不问,死后却大办丧事撑场面的情况。

这场关于 “报丧” 的讨论,很快在公司的聊天群里引发了更热烈的争议。

有人转发了网上的观点:“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自我了,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讲。等我们老了,怕是死了都没人知道!” 

下面立刻有人反驳:“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古时候还有殉葬呢,现在不也没了?关键是心意到没到。”

更有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爷爷走的时候,全家商量着按他的意思从简,只通知了最亲近的亲戚。虽然简单,但每个人都真心缅怀,比那些哭天抢地的虚情假意好多了。” 

还有人吐槽现在的丧葬陋习:“我参加过一场葬礼,主人家居然在灵堂旁边摆牌桌,亲戚们一边打牌一边聊天,哪还有半分悲伤的样子?”

其实,无论是坚持传统还是选择从简,大家争论的核心都是 “如何才算真正的尊重”。

老一辈人觉得,热热闹闹的葬礼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年轻人却认为,与其在死后搞排场,不如在生前多尽孝。

就像小陈说的:“我奶奶常说,‘床前一碗粥,胜过坟头万堆灰’。如果生前对老人不好,死后再风光又有什么用?”

下班铃响了,同事们陆续离开办公室。刘姐收拾东西时,手机收到女儿发来的消息:“妈,周末我们去看姥姥吧,她上次说想吃你做的红烧肉。” 

刘姐看着消息笑了笑,手指快速回复:“好,咱们早点去。”

走出办公楼,晚风带着一丝凉意。刘姐忽然想起表妹说的,那个没通知亲戚的年轻人,其实在父亲生病的三年里,一直贴身照顾,从来没抱怨过。

或许,真正的孝顺从来不在形式,而在那些实实在在的陪伴与付出里。

至于该如何告别,或许并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无论是选择热热闹闹的仪式,还是安安静静的送别,都该带着对逝者的敬畏与怀念,带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毕竟,比起死后的喧嚣,生前的每一次关心、每一次陪伴,才是最珍贵的记忆。

 

(信息来源:公众号读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