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苑谈天

经典名句(29)|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发布时间:2025-07-30 浏览量: 3803

开栏语: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本栏陆续刊发中华经典文化名句、名篇,以飨读者。

名句: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 宋·苏轼《寄黎眉州》

译文:

站在胶西高处眺望遥远的西蜀故乡,(它)应该就在那孤云与落日余晖相接的天边。
瓦屋山上,春寒料峭,峰顶积雪犹在,仿佛堆积着寒气;雨过天晴,峨眉山色青翠欲滴,如同刚刚清扫过万里碧空。
(我曾)钻研经学,如今想来可笑那拘泥的《春秋》学问;如今爱才的士人,已难觅像恩师欧阳修(号六一居士)那样的贤者。
不如暂且等待,像陶渊明那样吟诵《归去来兮辞》,你我共同赋诗饮酒,珍惜这流逝的岁月吧。

诗解:

此名句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七言律诗《寄黎眉州》。黎眉州即黎錞(字希声),时任眉州知州,是苏轼的同乡好友。苏轼当时因反对新法外放,在山东密州(诗中“胶西”即指密州)任知州。诗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春末夏初,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登高远眺时对蜀中故乡和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宦海浮沉中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是诗中描绘蜀中壮丽景色的千古名联。诗人运用超凡的想象力和精妙的笔触,将千里之外的故乡山水浓缩于尺幅之间。前句写瓦屋山(在今四川洪雅县境内),点明时令虽已入春,但高山之巅寒意未消,积雪犹存,一个“堆”字既状积雪之厚,更传神地写出视觉上寒气凝聚、仿佛可以堆积的感受,突出了山之高寒。后句写峨眉山,雨霁天青,山色被雨水洗涤后更加苍翠欲滴,一个“扫”字用得极为精妙,将青翠的山色拟人化,仿佛这无边的翠色是刚刚被一场新雨扫净了尘埃,才得以如此澄澈明净地映衬着雨后如洗的碧空。

这两句对仗极其工整(瓦屋对峨眉,寒堆对翠扫,春后雪对雨余天),意象鲜明生动(雪之寒白与山之翠绿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相宜(“堆”的静态凝重与“扫”的动态轻灵),不仅精准捕捉了蜀地这两座名山雨后初晴的典型特征,更饱含着诗人对故乡山川风物的无限眷恋与深情赞美。其境界之开阔,色彩之明丽,语言之凝练,堪称描绘蜀中山水的绝唱,充分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驾驭语言和描绘景物的非凡功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