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5-07-24 浏览量: 4104
在川北的青山绿水间,隐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文化瑰宝——苍溪县寻乐书岩。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我踏上了一场寻访之旅,想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寻乐书岩一景
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穿过一片片翠绿的田野,远处的回龙山渐渐映入眼帘。寻乐书岩就坐落在这座山的半山腰,远远望去,崖壁上几扇木窗、一扇木门若隐若现,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沿着一条石板小路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在叩响历史的大门。

寻乐书岩仿景

清代名儒贾儒珍雕像
终于来到书岩脚下,抬头仰望,那斑驳的崖壁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正门的木板上绘有展翅的凤凰与腾云的麒麟,虽历经风雨,依然栩栩如生。门两侧的对联“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推开门,一股清凉的山风扑面而来,仿佛在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访客。
走进书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周的石壁上长满了青苔,显得格外幽静。沿着庭院往前走,便是书岩的主体部分。这里共有四层七室,面积不大,却别有洞天。
寻乐书岩又称贾家洞、九思祠,位于广元市苍溪县东青镇,始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时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入苍溪东河,当地百姓欲避兵乱,由寇自顺等人凿两间石室,洞壁刻有文字以记其事。此后,河西名儒贾儒珍于道光年间至光绪十五年(1890)陆续开凿数间石室,并上下相连,洞之规模,因以初具。寻乐书岩建设从嘉庆五年至光绪十五年,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5朝,时间近百年,全洞共4层,大小石室7间,面积470平方米,室内四壁现存清代各种字体书法作品122幅,刻字面积约160平方米,计有近两万字。这些书法作品包括诗词、匾额、对联、题记等,是迄今为止西南最大、国内罕见的清代洞藏摩崖书法刻石遗存。
站在书岩内,我仿佛能听到当年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讲解员介绍
书岩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主人的用心。石壁上刻满了各种书法作品,楷书、行书、隶书、篆书应有尽有,每一幅作品都堪称精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落款为“一只鹤”的作品,其笔力遒劲,气势磅礴,让人不禁对这位神秘的“乞丐”心生敬意。而清代道光皇帝的老师李嘉秀和高僧丈雪的题字更是为书岩增添了几分文化底蕴。
寻乐书岩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书法艺术。石壁上镌刻的书法作品堪称清代书法的宝库。这些作品不仅风格各异,而且笔力精湛,每一幅都值得细细品味。

书法景观
在书岩内漫步,仿佛置身于一个书法的海洋。有的作品笔画细腻,如行云流水;有的则笔力雄浑,如泰山压顶。其中,郑板桥和龚晴皋的题字尤为引人注目。虽然这两位大家早已去世,但他们的书法作品却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讲解员告诉我,这些作品很可能是后人摹写的,但其笔力之精到,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书法景观

寻乐书岩内部石室

寻乐书岩室内泉水

寻乐书岩室内泉水
在书岩的最深处,有一间小小的书房,里面摆放着一张古朴的书桌和几把木椅。据说,这里曾是贾儒珍读书、写字的地方。站在书房内,我仿佛能看到当年他伏案疾书的身影,感受到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
寻乐书岩不仅是一处书法艺术的宝库,更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书岩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将其打造成了一处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寻乐书岩室内石桌

毛笔雕塑

寻乐书岩山门

寻乐书岩遗址
在景区外,一片片翠绿的田野和果园映入眼帘。这里不仅有罗汉果、雪梨、柑橘等特色农产品,还有农家乐、茶庄等特色旅游项目。村民们利用书岩的旅游资源,纷纷回乡创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景区内,我跟着考察团的其他人员。他们中有书法爱好者,有文化学者。他们在这里欣赏书法作品,了解历史故事,感受文化的魅力。
讲解员告诉我:“寻乐书岩不仅是一处书法艺术的宝库,更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厚重。”
站在山脚下,回望那座古老的书岩,心中充满了感慨。寻乐书岩,从一个避难所到书法艺术的宝库,再到如今的乡村文化名片,它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幅书法作品都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寻乐书岩的“乐”文化
在这里,我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执着追求。寻乐书岩,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一处精神家园。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文化的魅力,去思考生活的意义。
如果你也想感受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不妨来寻乐书岩走一走、看一看,感受读书的乐趣、书法的乐趣。在这里,你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书法作品,还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文图 李佳豪)